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孔子的社会发展目的论
来源:古籍所 编辑:古籍所发布时间:2006年05月19日

本文是“孔子思想体系” 专题论证系列的完结篇。该系列包括六篇文章:

一、 孔子思想大本大源考

二、 孔子-爱因斯坦的“终极”交集

三、“仁”的重新解说

四、 中庸之道,其至矣乎-“孔门传授心法”重新解说

五、“礼”的重新解说

六、孔子的社会发展目的论

孔子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分阶段的大目标:首先争取实现人际关系比较合理和人民生活相当富裕的小康(庶、富、教)社会,进而奔向“盛世大和平”,“大道之行也”的理想化大同社会。

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批判儒家学说愚民保守误国;文革又大批特批孔老二复辟倒退。批孔者似乎从不理会“千古第一奇冤:真假孔子双包案”这回事,若非服从特定政治目的而偏离了理性,便是如坠五里雾中,无法自圆其说,毕竟撼动不了历久弥坚的真儒根基,乃致近百年来出现了对孔子评价三百六十度团团转的奇特现象。

无论如何,人所共知,孔子提出了人类社会理想最高境界大同世界,又主张以小康社会为近阶段追求目标,这不就是直到今天中国和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和人民都在为之努力奋斗的发展进步大方向吗?

《礼记·礼运》载有关于大同和小康的两段著名文辞,言简意赅,含义精深,可为立论基础。

一次鲁国岁末大祭祀,孔子担任助祭。事毕后,在宫门望楼上为时局艰难感慨叹息起来。弟子言偃陪侍在旁,问夫子为什么。议论之间夫子说了一些关于社会发展阶段性大目标的话,留下了以下两段记录: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同举)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其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共信,着有过,刑(同型)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

今试用现时容易读通的语言整理直叙如下:

“大同社会正道盛行,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实行选举贤达能人主事的民主政治。男女平等,琴瑟合谐,相处美满。人际关系讲求信任、和睦。人们不仅孝敬自己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子女,还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做到老人安享天年,壮年得展所长,少艾成长良好,鳏寡孤独和残疾病人都能得到妥善照顾。那时生产发达,财富充足,只怕物资富裕得失诸浪费,不必为生计困乏而烦恼,但以多多贡献自己力量为人生乐事。社会秩序之佳,阴谋诡计、抢劫偷盗和破坏活动绝迹,人们真正可以享有夜不闭户,免于恐惧的自由。

“小康时期,人间正道犹未彰显,少数人实行家族式或准家族式世袭权力型统治,依靠武装力量保卫政权,人们为自己和家庭小圈子的利益生产经营;阴谋诡计,人祸战乱,层出不穷。此时幸有道德信条垂范和礼法制度用世,恪守上下分际,重视家庭价值,明确产权界限,鼓励建功立业,奖掖好人好事。若有英明领导人(古有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等榜样)带头示范,克己守礼,弘扬仁义,提倡诚信,任人唯贤,执法公平,汰除劣吏,赏罚分明,一以贯之,可望不断改善民生,维持社会朝向大同美境发展进步的大趋势。”

这可不是唯妙唯肖、简明扼要地描绘了当代社会合理化改良任务以及人类世界未来理想目标要领吗?

孔子指当世小康社会人们普遍为自己和家庭小圈子的利益生产经营,那么大同世界会有怎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呢?

在孔子设想的大同社会,人们大可“不必为己”而劳苦讨生活,却唯恐自己不能享受发挥灵性创造能力以造福社会的乐趣── “恶其不出于其身也”。想必那时每个人都能自由支配自己需要的生产资料,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专长,但这种自由支配不容许也不会导致任何人独占生产资料来剥削他人;且因经济繁荣,财富充足,可满足需求而不虞匮乏,用不着局限于按照自己的工作成效来换取报酬,但也不容许任何人霸占社会财富享有超越其他成员的特权。试问这算是公有制呢还是私有制?

对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马克思提出了“自由人的联合体”、“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以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按英文“From each according to his ability, to each according to his needs.”似宜译为“各从其能,按需致酬”)等概念;其实同样很难简单套用现在人们习用的私有制或公有制概念和名词作答,但与孔子的大同社会何等神似、相通?

批孔者惯于责难孔子比拟尧舜时代为大同,西周文、武、周公时代为小康,并大力推崇周礼,以为复古倒退铁证如山。其实任何时期任何国家负责任的政治家,在天下无道,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满目创痍之际,不免要以人们心目中曾经存在过的和平、安定、繁荣时期作为恢复重建社会秩序的前鉴,以唤起人们重拾再现治世的希望和信心。大约不会有人否认,春秋乱世以前最富有现实参照意义的治世就是西周初期了。文、武、周、召之治实行敬德保民、礼治和尚贤等政策,达到了封建社会初期的小康之治,是那时候中国历史以至世界上古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为什么不能在中国历史上“天下无道”的非常糟糕的时刻,古为今用,借鉴引导人心思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