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拙作《孔子思想大本大源考》、《“仁”的重新解说》和《中庸之道,其至矣乎--“孔门传授心法”重新解说》三文的续篇;也是试图重新解说孔子倡导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仁-中-礼”三位一体论(简称“仁学”)的系列文章完结篇。
仁,是体现“人之所以为人”,优化处理人际关系,贯彻人生“当行之路”的指导思想或信仰体系;旨在造就一种的内在自觉性,弘扬爱心(公心)以调谐私心,驱使人类天赋灵性创造能力循正道顺畅发挥,推动社会良性发展进步不止,经由比较合理、富庶的小康阶段,开创高度和谐、发达的大同社会理想境界。
礼则是仁主导下,善用中庸之道,承认和尊重当时当地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竞争体制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人际地位和作用的差异,因时因地因体制宜,建立起来的应循行为规范;藉以发挥对人类活动的外在约束和制导作用,维护社会性两心(爱心和私心)调谐关系,落实行仁的目的。就好比从事工程建设,必要按照一定的指导方针,运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法,立足时空环境现实条件,制定一整套可操作的规范守则,才能得心应手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行,达成预定目的意图。
仁和礼的关系,可以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内容是要通过适当的形式来表现出来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一定的礼,“徒善不足以为政”,行仁只是一种泛泛的概念而已。
作为形式的礼,必须出乎仁,否则,行为规范即便制订得面面俱到,巨细无遗,仍难免虚有其表,流于形式;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照样自私泛滥,两心失衡,灵性迷失,人之不能为人矣。
中庸之道是行仁的方法论。制订行为规范的礼,必须切合中庸之道,否则,或过头,或不及,称不上儒家定义的礼。反过来,礼又是中庸之道的守护神,礼的建立意味着“无过无不及”的求中之道的制度化,藉以形成“万变不离其中”的优化决策体制。子贡问:“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孔子回答:“礼乎!夫礼所以制中也。”(见《家语·论礼》)
“仁-中-礼”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理至明也。
不妨借用前文解释调谐的意义时所用的关于土壤的例子,来比喻“仁-中-礼”三者的关系。
设想有一片土地,如果酸性过强(比拟私心走极端,不免衍生自私“毒素”),将造成农作物畸变,需要增加碱性(比拟爱心或公心)进行调节,方能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最佳条件。为此应当运用一种科学的方法(比拟中庸之道),根据作物特性、土壤成分、气温、湿度等环境因素,求解其最佳酸碱比例。如果用化学上常用的酸碱度指标PH值来表达,一般说来最佳PH值不大会正好等于绝对中性的7,也不可能过分高或特别低。不要以为碱性(比拟爱心或公心)越强越好,碱性过了头照样会造成一片荒芜、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后果之恶劣,较之酸性过头有过之而无不及。比方说,运用正确的“求中”方法,得到优化解为PH值等7.8,此时作物生长达到最为令人满意的结果,这个PH值就是我们所称的“调谐”状态。那么应该怎样才能付诸实现呢?为此必须相应制订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守则,包括选种、种植、灌溉、施肥、保温、检测等方面的应循规范(比拟礼),认真贯彻执行,方可获得酸碱调节得宜,作物成长茂盛的美好结果(比拟行仁的目的)。
孔子曾这样形容礼的重要性:“礼者,政之本也。”(《家语·哀公问政》)
这是因为“礼者,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盲人没有辅导),伥伥乎何所之?譬犹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以见?故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势,宫室失其度,鼎俎失其象,物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轼,鬼神失其享,丧纪失其哀,辩说失其党,百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措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如此,则无以祖洽四海。”换言之,没有了礼,不是返祖回归丛林,就是天下大乱了。为此夫子强调为人“不学礼,无以立”和“不知礼,无以立也”。
礼,最初该上溯至原始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风俗习惯和“不成文法”,特别是借原始宗教神力规范的信条,包括敬神(天)之道,尊卑长幼之序,和区别对待不同名分人等的方式等等。至夏商之际,有了比较完善的祭祀仪式的礼。周人继承了部分殷礼,结合自身习俗,揉合改造发展成为周礼,从民俗、宗教领域扩大到了社会政治领域,用来治理国家,即所谓礼治也。相传这件大事乃周公主持完成,人称“周公之礼”。
广义地说,礼涵盖了人类一切行为规范,从一般举止礼貌、习尚规矩、宗教仪式、百业分工、交易常例、社会公约、政治制度、法律条款,各项制衡措施以至所有人际关系守则,是为治理社会、国家的准绳和手段。其中对于执政者的权力制衡功能,是“仁-中-礼”三位一体得以维持存在和荣耀不堕的最后保障,可以说是礼的最高形式。
孔子所处春秋乱世,权力制衡制度尚未具备起动条件,但儒家学说为未来发展有所准备,后文有专门说明。
孔子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是调谐优化的结果,也就是礼从形式到内容追求的目的。
孔子说过“仁者爱人”、“礼者敬人”,敬人就是爱人的外在表现,敬者,礼之所以立也。礼要求社会成员在恪守各自适当的名分的基础上,普遍懂得互相尊重之道---敬人,方能实现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调谐化的目的。敬人应当本着真诚的心态,至于虚情假意、繁文缛节,“巧言、令色、足(过分的)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乃非礼之礼也。在工作上,孔子还要求“事思敬” (《论语·季氏》),“执事敬” (《论语·子路》),这就是严肃认真的敬业精神,儒家提倡的职业道德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