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101讲

时间:

地点:

《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01讲暨《巴蜀全书》论坛讲座通讯稿

——古代天文历法在文史研究中的作用

2014年5月7日下午四点,在四川大学东二教104,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张闻玉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以“古代天文历法在文史研究中的作用”为主题的讲座。承接昨天所讲,今天张教授继续为我们讲授“天时、地利与人和——国学研究的现状”。此次讲座是《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01讲,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杨世文、郭齐等教授出席了此次讲座。

首先,郭齐教授主持本场讲座,欢迎张闻玉教授继续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讲座。其后,张教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展开此次讲座。

张老师接着就昨天提到的姚鼐对中国学问的认识谈起,姚鼐认为中国的学问就是:义理、辞章、考据,并且将义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但是张老师认为辞章同样也很重要,辞章就是文学,我们热爱中华文化首先是从热爱文学开始的。同时,文学是表达的基础,如果不懂文学,那么你的表达就会很糟糕。他以《戴震与中国文化》为例,证明如果缺乏文学的功底,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就会非常晦涩,难以理解,辞章的作用就是要写得非常流畅。总而言之,辞章和义理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辞章是表达感情的,是感性思维,而感性思维是需要上升到理性思维的,义理就是这种理性思维的体现。而所谓“考据”则是讲究学问要落到实处。张教授认为作为一个学者、文化人,义理、辞章、考据这三者都不可偏废。

以上将中国学问分为义理、辞章、考据属于三分法,此外,还有一种六分法,也就是所谓的“六艺之学”——礼、乐、射、御、书、数。到了两汉时期,又有了“七略”,但张老师认为其实际上仍然是六分。《隋书.经籍志》采用了经、史、子、集四分法,清代《四库全书》也仍然还是四分法,所以传统的国学还是经、史、子、集,而在“经”里面是包括了“小学”的,小学也是传统学问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基础之学。近代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在办国学讲习班的时候就将小学单独从经学里面拉出来,他认为小学就是国学的外壳,经学就是指小学以外的其他国学,就是广义的经学,就是经史子集之学,它就是国学的灵魂。小学是经学的基础,经学是小学的上层建筑。所以中华的国学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的经籍文化之学,国学的任务就是要继承、光大经籍、经典的文化。

张老师认为国学学好了就是在传承中国文化,那么怎么学好国学呢?首先要学好小学,学好小学是学好国学的基础。章太炎先生在《国学概论》中提出了5条治国学的方法。第一,就是辨书籍之真伪,就是目录学、版本学,文献学知识。第二,明地理,必须了解古今的地理沿革。第三,知古今人情之变迁。就是要懂中国的历史;第四,辨文学之作用,就是古代的作品文论,这些都是要阅读大量的古代文献。第五,比较重要的是通小学。所以说,小学非常重要。那么怎么学小学呢?张老师建议我们买本《说文解字》来读,有了《说文解字》以后就是分别六书,把汉字结构解决,大体上就可以说是入门了。最后,教授还用实例来为我们分析,告诉我们如何把汉字弄清楚。

此场讲座,张老师总的意图就是希望我们把小学学好,学好以后再读文献典籍,就可以达到通透的水平,而把小学学好了就是为学好国学奠定基础。通过本场讲座,同学们对国学又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