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成都10月18日电 (记者曾江)10月17—18日,《巴蜀全书》阶段性研究成果研讨暨第四届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端论坛在成都举行。来自四川、湖南等地的百余位海内外专家齐聚蓉城,谈学论道。此次会议共有两个主题,即《巴蜀全书》阶段性研究成果展示和“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研讨。
《巴蜀全书》是2010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巴蜀全书》总编纂、四川大学教授舒大刚介绍了《巴蜀全书》项目进展情况。经过5年多来的不懈努力,《巴蜀全书》“联合目录”、“精品集萃”、“珍本善本”三大系列已取得了全面突破。目前,已立项子课题150余项,首批招标和委托课题多已完成或接近完成,并正式出版124种著作,总字数3000余万字,规模较大的有《宋会要辑稿》(16册)、《宋代蜀文辑存校补》(6册)、《廖平全集》(16册)等。
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的碰撞交流、蜀学与湘学的研讨和互动是此次会议另一大主题。此次会议中,与会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的个性与共性、成就与特质,深入发掘其中的特殊内涵和当代价值,为传承、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促进长江流域文化交流与繁荣探路探矿、建言献策。
与会学者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融合、自由和创新,是根本的精神之一。作为长江流域的两大区域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既互相影响,又各具特色,既独辟蹊径,又深度融合,二者总是在交流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不断创新,兼容并包,集杂为醇。注重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历史上中华文化实现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期学术创新、文化建设的有效方式。
此次会议由四川大学、湖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湘潭大学主办,《巴蜀全书》编纂委员会、四川大学社科处、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