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9日,四川大学中国史博士后出站报告会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5楼复性书院举行。此次申请出站的三位博士后分别是与四川大学古籍所舒大刚教授进行合作研究的海南师范大学史振卿博士、宜宾学院高正伟博士,以及与四川大学古籍所郭齐教授进行合作研究的四川师范大学高砚凌博士。答辩委员会成员有四川师范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钟仕伦教授、四川大学古籍所舒大刚教授、郭齐教授、杨世文教授、彭华教授、王智勇教授。
报告会伊始,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茂老师宣读了人事处关于同意举行博士后出站报告会的批复,随后由答辩委员会主席钟仕伦先生宣布答辩开始。
史振卿的博后报告题目为“明代经学文献调查研究”。他首先说明了报告的选题动机,认为在经学发展史上明代所受争议颇多,考其原由是自清代以来学界把明代经学归结于程朱理学的重义理轻考据和阳明心学的狂狷乃至禅学的影响。之后,他简要陈述了报告的主要内容。第一,划分明代经学的分期。报告认为洪武时期的经学:正本朔源,直追“五经”;永乐至弘治:恪守程朱,以道义解经;正德至万历:经学的分野;泰昌至崇祯:尊经重道,倡导道统。通过这几个方面充分展示出明代经学的发展历程。同时,对明末以来关于明代经学的批判进行分析,以期给明代经学一个合理的地位。第二,载录明代经学文献的著述和收藏地,并对每一部类的经学文献特点略作总结。第三,梳理明代经学文献的数量。通过对目录学著述的分类整理,分“六经”、“四书”、孝经、经总义、小学等类,梳理明代经学文献的数量。第四,明代经学文献概要。主要对明代经学文献中具有代表性的著述进行述要,明晰明代经学文献的价值。
陈述完毕,答辩委员们充分肯定了该报告的价值并进行了点评和提问。王智勇教授指出报告中存在着收录文献资料不全面的问题;彭华教授认为在对明代经学文献进行分类统计之后还可以对每一类文献所体现出的特点进行深入挖掘,并建议借鉴吸收近现代学者对明代文献的研究成果;郭齐教授认为该报告是对明代文献的首次全面系统的梳理,但也指出报告中存在“资料有余,研究不足”的缺憾;杨世文教授则针对报告中概念的混用与提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钟仕伦教授对报告中引用某些古典文献时存在的标点错误、错简舛讹等现象进行了点评。舒大刚教授对史振卿博士博后报告的选题缘起作了补充说明。
经各位专家无记名投票评议,全票通过同意史振卿博士后出站,钟仕伦先生作为答辩主席宣读了史振卿博士通过答辩的决议。
高正伟博后工作报告的题目为“魏晋南北朝孟子接受与研究”。他认为,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和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影响了人们对于孟子的接受与研究。之后,他简要陈述了该报告的主要内容:三国曹魏时期,荀悦批评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有善恶,提升了仁义的地位,为仁义寻求了一个形而上的理论根源——阴阳之精气,选择性继承并发挥了孟子的民贵君轻以及与民同乐思想。徐干看重孟子的权变思想,反对执一,支持孟子的“劳心”、“劳力”说。此外,曹操等人对孟子的先王之道、仁政思想、“舍生而取义”思想也各有涉及。两晋时期,傅玄吸收了孟子民本思想,发挥孔孟由己及人的推恩思想,主张推心。郭象以庄子自然人性为基础,吸收了孟子人性论的部分内容。葛洪借孟子对杨朱、商纣、伯夷等的评价以为己意,肯定孟子为“求仁而得”,但反对纯仁,同情孟子的遭遇,视其为“名世者”。段灼对孟子人和、推恩思想的继承,显示了孟子学在河西的特点。《八儒》篇称赞孟子为“疏通致远之儒”。袁准、刘昼都主张把孟子的仁义、仁政学说与刑罚、法令相结合。刘昼还要求仁政与法术因时而变,显示了发展的眼光。南北朝时期,萧绎看重孟子的王道思想及王者的德行。佛学文献往往援儒入佛,视孟子性善与佛教善心相通,孟子仁政与佛教的不杀生一致,把佛等同于孟子说的先觉。牟子自比孟子“距杨墨”,重新解释了孟子的夷夏之辨,吸收了孟子的权变思想。
陈述完毕,答辩委员们均对该报告的学术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进行了点评和提问。王智勇教授表示十分赞赏高正伟博士的学术勇气,但也指出报告中存在一些文献引用不规范的现象;彭华教授认为对于孟子的接受应该存在显性与隐性两种模式,建议对于隐性的接受史给予更多的关注;郭齐教授针对如何区分孟子对于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界限标准提出了疑问;杨世文教授指出对于“接受”与“研究”的概念应该有进一步的辨析与讨论;钟仕伦教授对报告中存在的标点、引文错误进行了指正。
经各位专家无记名投票评议,全票通过同意高正伟博士后出站,钟仕伦教授作为答辩委员会主席宣读了高正伟博士通过答辩的决议。
肖砚凌的博后工作报告题目为“两汉诗话整理与研究”。首先她对该报告的选题缘起进行了说明。随后,她简要陈述了该报告的主要内容。该报告以两汉诗话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分为两汉诗话的辑录、整理和两汉诗话分类研究两个方面。绪论和第一章介绍两汉诗话初步辑录和整理的情况。首先,确定两汉诗话的辑录标准。其次,以董治安主编《两汉全书》为基础,考察两汉现存文献情况,从两汉现存文献中辑录符合标准的诗话材料。再次,整理初步辑录诗话材料的来源书目,并考辨其中的伪书。最后,根据诗话分类说及两汉诗话材料特点,对材料作分类整理,形成《两汉诗话汇编》。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讨论汉诗诗话材料、非汉诗诗话材料与两汉诗话中的诗乐材料三类材料的范围界定,分析其内容,总结其特点和价值。
陈述完毕,答辩委员们均表示该报告对两汉诗歌研究、断代诗话研究及先宋诗话研究都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并分别进行了点评和提问。王智勇教授肯定了该报告的文学与史学价值并建议将类书划入资料整理的范畴;彭华教授针对报告中关于两汉诗话材料的取舍标准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舒大刚教授认为应当重视出土文献的价值并进行讨论;杨世文教授指出对于“诗话”与“诗话材料”等概念应进行深入辨析;钟仕伦教授则对目前尚存争议的汉末三国时期诗的界定划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郭齐教授表示对肖砚凌博士的报告基本满意,勉励其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
最后,经各位专家无记名投票评议,全票通过同意肖砚凌博士后出站,钟仕伦教授作为答辩委员会主席宣读了肖砚凌博士通过答辩的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