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 杨慎研究中心
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学术委员会2019年年会在彭州顺利召开
来源:古籍所 编辑:古籍所发布时间:2019年04月22日

2019年5月18日,“儒学的地域性、民族性与中华文化共性研究——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学术委员会2019年年会”在彭州市海窝子古镇顺利举办。本次会议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以及彭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来自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台湾元智大学、深圳大学、四川大学、华侨大学等33所高校、7个科研机构的7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彭州市委宣传部米兰佳部长代表彭州市委市政府为大会致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米部长指出:“本次年会以‘儒学的地域性、民族性与中华文化共性研究’为主题,围绕学术研究和‘经世致用’两个方面,探讨儒学时代意义,展示儒学最新成果,必将为我市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本土文化提供珍贵的智力支持。”

米兰佳部长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存山教授代表国际儒学联合会向会议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并对与会领导和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他指出:“党中央高度重视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次会议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纲领,对儒学的地域性、民族性和中华文化的共性展开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李存山教授

专 家 发 言

参会的中国儒学界著名专家就各自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精彩的汇报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社科院哲学所原所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顾问、浙江省儒学会会长吴光教授发表了《论浙学的源流、内涵、基本精神与当代价值》一文,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了“浙学”的源流演变、思想内涵,概括总结了“浙学”以“求实、批判、兼容、创新”为突出特点的基本精神,并深入挖掘了“浙学”的当代社会价值,指出了“浙学”传统与人文精神在浙江经济腾飞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陕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导, 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刘学智教授发表《“西部儒学”的研究何以可能?》一文,从学理上深入论述了“西部儒学”立论的根据,厘清了“西部儒学”的概念和内涵,并对未来“西部儒学”的深入发展进行了展望。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导,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单纯教授结合西方政治治理模式,从“致君”与“泽民”两个方面,对三苏的“权利”思想进行了深入剖析。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李景林发表《旁通而上达——儒家天下观念的存在论根据》一文,指出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从天下的角度来理解国家关系,而非以国家为主体来建立国际的关系。它为我们解决当今世界的政治的诸多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精神维度和思想框架,而这样一种思想维度和思想框架,则根源于一种独特的存在论。因此,当今世界合理秩序的建立,需要一种哲学观念的转变。儒家“天下观”所具有的未来性意义,就在于此。

四川师范大学首席教授、博导,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朱熹研究会会长蔡方鹿教授发表《关于巴蜀哲学特色的思考》一文,对巴蜀哲学的特色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了巴蜀哲学三教融会、重躬行践履、重人情、与时俱进等突出特点。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导,四川省哲学学会名誉会长,四川省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刘俊哲教授发表《试论儒学在藏区的传播与影响》一文,对儒学在藏区的传播和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了儒学的“大一统意识、倾心向内心理和理想人格”等方面的理论对于藏族哲学文化的深刻影响。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导、原副校长,重庆社科院原院长俞荣根教授发表《走出“律令体制”——重新认识中华法系》一文,从“礼法体制”的全新角度重新认识中华法系,廓清了长期以来对中华法系的误读、误解和误判。

清华大学教授、博导廖名春教授发表《〈论语·宪问〉》篇“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说辨证——兼论“君子道者三”章“我无能焉”的释读》一文,对《论语·宪问篇》中“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一句进行了全新阐释,厘清了传统解释中对此句的误读。

深圳大学教授、人文学院院长, 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景海峰教授发表《岭南心学的思想旨趣与基本特征》一文,对岭南心学的思想旨趣与基本特征进行了深入论述,对岭南心学“学贵自得”、“以自然为宗”、 “体认天理”等特点进行了详细阐述。

山东大学教授、博导,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黄玉顺教授发表《人类共同文明的建构——关于儒学与人类文明共同体的思考》一文,指出“人类文明共同体”所指的“人类文明”,应当是面向未来的单数的人类共同文明”建构。作为这样一种文明,人类文明需要人类视野,共同文明需要共同创造,文明创造需要文明对话。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导,原《中国社会科学》主编、《中国哲学史》主编、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存山教授发表了《儒学的普世性与地域性》一文,指出儒家学派之所以能从一个地域性的学派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世之显学”,在秦以后又能在汉武帝时期居于国家意识形态所“独尊”的地位,实是因为在儒家学说中承载了中国上古文化的优秀传统,并且蕴含了中国乃至人类的普遍价值。

山东大学教授、博导,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学术委员颜炳罡教授深入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理有必然,势有必至”,指出文明实体间的冲突不可回避,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化解冲突,并指明了儒学在化解冲突方面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分 组 讨 论

下午,参会嘉宾进行了分组讨论。讨论内容涉及多个领域、涵盖不同层面。

程奇立、谭平、魏义霞、徐道彬等学者的精彩发言充分体现了与会学者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发扬;舒大刚、彭彦华、詹海云、胡发贵、王小红、柳宏、陈长文、潘斌等学者的精彩发言充分体现了近年来当代儒学地域性研究的丰硕成果;徐公喜、邓声国、魏彦红、魏冬等学者发言对儒学不同学派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细致梳理总结;王爱平、戴莹莹等学者的精彩发言则体现了当代民族儒学、民间儒学与国际儒学的创新性思考成果;郭齐、尹波、杨世文、王川、马世年、吴龙灿、王宝峰、阎孟祥、刘纬度、任宝菊、韩星、申圣超、王贞贞等学者对历代儒学历史人物及其学术成就进行了细致研究;张晓英、刘波等学者对《诗经》及“竹枝词”等文学作品进行了别开生面的阐释;施文忠、刘平中、魏红翎等学者对家风教育与书院教育的实践和影响进行了深入思考。此外,《光明日报》国学版编辑刘剑、尹昌衡大都督孙女尹俊熙、尹俊萼及孙儿尹俊春等专家莅临会议并参与了讨论。

讨论会结束后,程奇立教授、彭彦华主编、杨世文教授、韩星教授分别对各组讨论情况进行了总结发言和高度评价。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18日晚,舒大刚教授、吴光教授、李存山教授、俞荣根教授、颜炳罡教授等著名学者与彭州当地领导及有关干部一起就“儒学与地方文化建设”专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嘉宾结合自身学术成果和各地儒学与地方建设成功结合的具体实践,分别围绕“儒学与乡村文化”“儒学与家风家教”“儒学与移风易俗”“儒学与孝亲敬老”等8个分议题与参会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19日上午,与会代表受邀参加了彭州市白鹿镇天彭书院成立揭牌仪式及天彭书院经典丛书第一种首发仪式,流沙河先生作为天彭书院的名誉院长,亲自参加了揭牌仪式,并为大会手写致辞;舒大刚先生代表国际儒学联合会向天彭书院的成立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并发表了致辞。

流沙河先生出席揭牌仪式

舒大刚教授致辞

与会学者参观天彭书院

19日下午,与会代表受邀参观了彭州昌衡书院,并围绕“书院与乡村振兴”主题与尹昌衡大都督后人及当地政府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高度评价了尹昌衡大都督“行则霖雨济苍生,藏则著书教万世”的伟大历史功绩,提出了系统整理尹昌衡先生200万字著书,深入挖掘尹昌衡大都督“唯白论”学术价值等宝贵建议,并结合“尹昌衡书院建设”问题,为当地乡村振兴和文化发展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

与会学者参观尹昌衡故居

“书院与乡村振兴”座谈会

会议结束后,四川大学教授、博导,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中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舒大刚代表会议主办方对此次会议作了总结发言。

舒院长指出,本次会议内容丰富、精彩纷呈,会议议题涉及面宽,既有传统儒学的研究,也有国际儒学、民间儒学与民族儒学的创新思考;参会者层次丰富,既有一流的专家学者,也有初出茅庐的青年学子;既有形而上的理论和学理上的深入思考,也有形而下的实践和践行方面的积极探索;既有地域儒学的百花齐放,又有文化共性的宏观思考。这次成功的大会反映了中国儒学薪火相传、继承创新的蓬勃发展,也体现了当代儒家放眼全球、经世致用的济世情怀;既有对经典问题的重新诠释,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方向。舒院长最后指出,未来儒学的发展,需从儒学的地域性、民族性研究,发展到中华文化的共性研究,再扩大到全球性普世性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正如张载诗句中所说“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需要一代代学者薪火相传、拾级而上、不断奋斗,共同开创中国儒学更为辉煌的明天。

合影

(四川大学古籍所王贞贞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