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巴蜀全书》阶段性成果《宋会要辑稿》、《儒藏》系列成果《儒学文献通论》喜获“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奖。

川大古籍所所长舒大刚教授代表《儒学文献通论》编纂组上台领奖

川大古籍所副所长尹波教授代表《宋会要辑稿》(校点本)课题组上台领奖
2018年11月18日下午,“致敬国学: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盛典在北京隆重举行。典礼现场揭晓了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奖”的获奖名单。获奖证书由四川大学舒大刚教授、尹波教授代为领取。此前,《宋会要辑稿》(全16册)已获得2014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上海市第十四届(2013—2015年度)图书特等奖图书奖、四川省第十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儒学文献通论》(全3册)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儒家文献学研究”(05JJD72009)的最终成果,曾得到2010年“国家出版基金”出版资助,入选2012年度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光明日报》社联合评选的“百佳图书”,并获得四川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致敬国学、亲近国学、重建斯文”
自2014年起,两年一届的“全球华人国学大典”,正发展成海内外华人共同致敬中华文化、共同呵护精神家园的人文盛会和思想盛宴。国学大典也因为坚守“的文化理想,动员海内外知名学者、各界精英与广大网友广泛参与评选全球华人国学奖,以及国学讲坛、跨界文化论坛、祭孔大典、国乐节、颁奖盛典等系列活动,成为全景呈现当代国学研究与传播生态的知名品牌,观察传统文化当代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致敬国学: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由岳麓书院、凤凰网、敦和基金会、一点资讯联合主办,由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亲自担任总顾问,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中华孔子学会、中国孔子基金会等八大机构提供学术支持。据悉,“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奖”勿须个人申请,而系学界自发推荐产生。本次评奖活动历时六个多月,参与推荐及评选的专家400余人,推荐作品3000余种,经过筹备、推荐、统计、评审等多个环节,最终推选出“国学成果奖”“国学传播奖”及“国学终身成就奖”三大奖项获奖名单,其中,仅30项优秀作品获得优秀成果奖。
《宋会要辑稿》简介

刘琳/刁忠民/舒大刚/尹波等 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年7月
在中国现存的万千古籍之中,清嘉庆年间学者徐松从《永乐大典》辑出的《宋会要》无疑是一部极为重要、极有价值的文献。迄今其大部分原稿保存在1936年前北平图书馆影印的《宋会要辑稿》一书中。这部书所蕴藏的宋代史料之丰富,可与《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鼎立而三。但同时这部书也是中国最难整理的古籍之一。《永乐大典》辑录《宋会要》本已很乱;徐松辑自《大典》更错更乱;再经广雅书局、嘉业堂两次整理,越整越烂,越整越乱。以至讹、脱、衍、倒满篇皆是,断裂、散乱、重复、错简比比而然。王安石曾戏称《春秋》一书为“断烂朝报”,其实《宋会要辑稿》更是一部大得多、烂得多的“断烂朝报”。读者翻开此书,耐着性子读下去,就好像走在一条崎岖小路上,重重荆棘、处处坑堑,常常无路可通,只好掩卷叹息。因此,一些学者曾经有意重新整理此书,但屡举屡废。
年月日之纠正、非《会要》文之鉴别、错简之移正、行款之改正
2009年,川大古籍所开始了总字数达1200万字的《宋会要辑稿》整理校点工作,历时近五年方得完成。全书校勘记达33000多条,而正文中用括号直接改、删、补、乙亦达2万多处。除文字校勘外,特别着力于四个方面。此外,本书在点校整理过程中还取得了另一项重要成果,即考明了现存《宋会要》稿的原始作者。宋代共编纂了十馀种《国朝会要》,《永乐大典》在辑录《宋会要》时并未标明所据底本是哪一种或哪几种《会要》,作者为谁。对此,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未形成结论。本书经过详审的考据,确认《大典》所录《宋会要》底本乃是南宋四川学者张从祖、李心传相继编纂的《总类国朝会要》、《续总类国朝会要》,从而揭开了《宋会要》的一大谜团,为四川文化史又增添了重要的一页。
2014年6月该书出版后,已获得学界好评,如日本籍著名宋史研究专家王瑞来教授在《光明日报》2015年3月3日发表《纠错正讹 会要新生》一文,并在2015年第4期《史林》刊登长文《点校本宋会要辑稿述评》,称:《辑稿》原书“手写误植、脱缺倒衍、篇次错乱比比皆是。然而舍此无它,对这部堪称宋代史料渊薮的《宋会要辑稿》,研究者只能在忍耐中辨别使用,其中因错讹而误导之事亦所在多有,而点校本使《宋会要辑稿》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巨大变化”。并认为该书“古籍整理有创新:一种是以引书改文本,一种是据史籍正讹误。啃下了这块让一般研究者都退避三舍的硬骨头,不失为一块巍巍丰碑,其意义甚至大于《宋史》点校本的出现”。《历史文献研究》2016年第1期辟出专栏,刊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原所长、国家社科评委陈祖武,上海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古籍所原所长朱瑞熙,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国务院参事、著名宋史专家邓小南的专文,对点校本《宋会要辑稿》予以高度评价,认为是学术界填补空白之作,是历经二百年终于完成的历代学人之夙愿,为古籍整理的一面旗帜,造福后代,嘉惠后世。
《儒学文献通论》简介

舒大刚 主编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2年3月
鉴于儒学文献至今没有专门著录和系统概述的状况,《儒学文献通论》一书对2500余年来儒家各类文献进行了系统调查、统计、考察和研究,尝试构建儒家文献的著录体系, 分门别类地介绍形形色色的儒家文献,在广泛吸收儒学文学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历史上的儒学文献做一小结, 也为将来的儒学研究提供文献学、目录学和史料学的支撑。同时也配合四川大学《儒藏》编纂工程, 对儒学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和研究。
《儒学文献通论》全书约250万字,分为上中下三册,是系统全面论述儒学文献的学术著作。全书按“三藏二十四目”的儒学文献分类原则,分“源流”“经学文献”“儒论文献”“儒史文献”等四个部分,分别对儒学文献的流变与概况以及经学、儒论、儒史等各类文献的发生、发展和衍变历史,现存儒学文献的数量、分布、类型和大概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还对其中尤为重要的文献进行了述评和提要。
为配合本书的写作,本书主编曾在《文学遗产》、《中华文史论丛》、《社会科学研究》、台湾有关专业学术刊物等权威性刊物上发表有关研究论文,连续在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得到全文转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特别是自1997年以来,结合国家“985、211工程”、中国孔子基金会重大项目、“世界双一流建设”资助项目《儒藏》编纂的开展,基本构建了儒学文献独特的著录体系。超越传统四部分类法,提出了“三藏二十四目”的儒学文献分类原则,这一分类方法披露后,立刻得到海内外专家学人的关注,并转相引录,予以好评。如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说:“我认为四川大学的体例比较合理。……四川大学按经、论、史三藏二十四目,反映了儒学的发生发展状况。”清华大学廖名春教授也说:“这种以经、论、史为序的体系,既表现了各类儒学文献不同的价值,也反映出儒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对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是一种突破,更符合儒学文献的实际。”此外,一些专家还认为:“川大古籍所创造出有别于四库的‘三藏二十四目’新体例,正表现了他们的远见卓识。”(吉林大学陈恩林教授)
凤凰国学
(说明:封面照片、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相关介绍、颁奖视频等皆转载自,特此致谢!)